7月23日,路透社援引三名欧洲安全官员消息称,中国公司通过空壳公司,将无人机发动机标记为“工业制冷/冷却设备”,经北京→莫斯科→伊热夫斯克路线运抵俄罗斯国有武器制造商IEMZ Kupol,以规避西方制裁。
运输文件显示,中国南方航空、四川航空自2024年10月起参与运送零部件至受制裁俄企。
涉事企业与交易细节
厦门林巴赫公司:2024年9月被曝向Kupol供应L550E型发动机,用于制造攻击型无人机,随后遭美欧制裁。
北京西超公司:制裁后接手供应同款发动机,通过俄罗斯空壳公司SMP-138和LIBSS中转,合同发票显示货物标注“制冷设备”,避免中国海关察觉。
俄罗斯内部邮件证实,北京西超的销售链条经两道转手:先经俄空壳公司,再通过俄企LIBSS最终交付Kupol。
俄方产能与战场影响
Kupol与俄国防部合同显示,2025年计划生产超6000架“哈比-A1”(Garpiya-A1)自杀式无人机,远超2024年的2000架。 截至2025年4月,已交付超1500架。
乌克兰军事情报部门称,俄军每月在乌境内投放约500架该型无人机,无差别袭击民用设施和军事目标。 北约专家指出,该无人机基于伊朗Shahed设计,但采用中国发动机、控制系统及导航设备,航程达1500公里。
中方回应:不知情但依法追责
中国外交部声明:“不了解向俄无人机公司出口零部件一事”,强调中国依法严格管控军民两用物项出口,不向交战国提供军用物资。
同时驳斥西方指控,反对“缺乏国际法依据且未经联合国授权”的单边制裁。
对于涉事企业行为,外交部称若存在故意逃避监管且证据确凿,将依据国内法追责。
国际施压与博弈升级
欧盟行动: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赴华谈判,要求中国加强海关和金融管控,阻断军民两用物资流入俄罗斯。 欧盟外长卡拉斯称中国企业行为“威胁欧洲安全”。
舆论争议:欧洲安全官员匿名披露文件,但隐去日期、金额等细节,被中方质疑为“预设罪名”。中国网友讽刺:“若制冷设备能变发动机,空调厂可转型军火商”。
事件核心争议点
证据真实性:路透社称审查了Kupol内部合同、发票及邮件,但匿名信源和隐去关键细节引发质疑。
企业责任边界:厦门林巴赫已被制裁,北京西超如何获取同款发动机? 两家公司及承运航空公司均未回应。
技术依赖:西方情报机构称,俄罗斯正减少对伊朗无人机依赖,转而通过中国技术维持军工产能。
10大配资公司,三亚股票配资公司,配资中国登录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