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春航展上,歼20第一次搞静态展示,那场面,简直是人山人海,跟过年似的。
无数镜头怼着这架国之重器,当每个人都能凑上去,亲手摸一摸,看看它那科幻的线条和细节时,这事儿,可不只是亮个相那么简单。
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信号?是一种“懒得跟你藏了”的强大自信。
想想2001年,歼20刚立项那会儿,咱们的军费才一千多亿,紧巴巴的。就是靠着这点钱,我们的军工人,硬是把这个看似天方夜谭的计划,给干成了。
但你如果只盯着这架飞机本身,那格局就真的小了。这次真正让人颠覆认知的,不是歼20有多帅,而是它背后那套全新的空战打法。这,才是未来的胜负手。
空战不是二人转
这套新玩法的核心,叫“超视距作战”。说白了,就是隔着上百公里就把你办了,压根不给你靠近的机会。
最好的例子,就是歼20一个备受争议的设计:它把机炮给取消了。
在很多人的观念里,尤其是老一辈,机炮是战斗机最后的“刺刀”,是狗斗的命根子。没了它,万一被敌人骑脸了咋办?那不就成了活靶子?
这种担心,放到今天,已经过时了。因为整个空战的逻辑,全变了。
未来的天上,你不会再看到电影里那种,两架飞机互相绕圈、躲导弹的华丽场面。就像有位老师说的:“我能在大老远一发导弹送你走,干嘛非得凑上去跟你玩杂技?”
超视距作战,玩的就是信息差。靠着先进雷达和远程导弹,在敌人还没看见你的时候,就锁定、开火。打完就跑,深藏功与名。整个过程,对手可能到死都不知道,自己是怎么从雷达上消失的。
王者单挑不如组团开黑
你可能会问,这么打仗,是不是太简单了?不就是比谁的导弹射得远?飞行员的技术还有用吗?
恰恰相反,这游戏非但没变简单,反而从“个人单挑”,升级成了“团队开黑”。而能把这套体系玩明白的,目前全世界,只有我们做到了。
最经典的例子,就是那场著名的印巴空战。当时印度空军的“阵风”战斗机,性能指标上,某些方面甚至比巴铁的歼10C还强。结果呢?
印度飞机一起飞,全程就在巴方的眼皮子底下。巴基斯坦的战术,堪称教科书。他们先派“枭龙”和无人机上去“演戏”,故意不开火控雷达,装成人畜无害的样子,专门勾引印度雷达开机。
就在印度雷达锁定这些“演员”时,这些诱饵一边放电磁干扰弹,一边把印度战机的位置、速度等关键信息,通过数据链,实时传给了后方的预警机。
真正的杀手——歼10C,则在预警机的指挥下,全程雷达静默,像个幽灵一样,从侧翼摸了过去。在印度飞行员还美滋滋地以为占了先手时,歼10C根据预警机传来的坐标,发射“霹雳15”,一击致命。
这场仗打完,所有人都看明白了:在现代空战里,一件神装如果脱离了体系,那就是个会飞的棺材。巴基斯坦的胜利,不是歼10C的胜利,而是整套“数据闭环”体系的胜利。
老祖宗的智慧有多顶
说起来,这种“体系作战”的思维,可不是咱们今天才有的。老祖宗几千年前,早就玩得炉火纯青了。
很多人看《三国演义》,总觉得古代打仗就是大将单挑,好像胜负全看谁的武功高。
但真实的历史哪是这样。就说赤壁之战,曹操的北方铁骑,就是那个年代的“阵风”战机,装备精良。孙刘联军要是跟他硬碰硬,纯属找死。
可人家是怎么赢的?靠的就是一套完美的“多兵种协同”体系。东吴水军正面拉扯,蜀汉水军侧翼放哨,陆军在岸上设好埋伏,专等落水的曹军上来收人头。而黄盖的火攻船,就是那发关键的“霹雳15”,是制胜一击。整个战役环环相扣,缺一不可。这跟我们今天“雷达发现、预警指挥、战机猎杀”的逻辑,简直是跨越千年的默契。
结语
现在我们再回头看那架安静的歼20。它的公开,本身就是一种“体系化”的宣告。老美那套,是把F-22摆出来,赤裸裸地告诉你:我比你强,你别惹我。
咱们不一样,更含蓄,也更狠。歼20往那一放,潜台词是:“我摆出来的这些,就够收拾你了。至于我藏着掖着的,你猜?”
这种“展示即落后”的底气,正是中国军工厚积薄发的结果。你今天看到的静态展示机,它里面的航电和雷达,可能比部队里正在飞的,已经落后好几代了。
所以,长春航展留给我们最深的思考,绝不该是歼20有多酷。真正的胜利,从来不靠单一的力量,而是源于对整个“系统”的掌控。
未来的天空,我们的优势不仅在于歼20,更在于我们能把所有这些强大的武器,编织成一张“感知-决策-打击”的天罗地网。这种智慧,从赤壁的江面,到今天的天空,一脉相承。谁能掌控体系,谁就能掌控未来。
10大配资公司,三亚股票配资公司,配资中国登录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