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全球军备角逐的场域里,中国的车载垂直发射技术近年来发展得让人眼前一亮,但美德这两大军事巨头可不服气,联手推出一款新式装甲车,号称要“秀肌肉”压过一头。
2025年9月,伦敦国际防务展上,德国莱茵金属和美国洛克希德·马丁合作亮相的“狐”式JAGM装甲车,彻底把车载垂发从概念变成实货。
这车外形是真糙,背着个大“龟壳”似的发射模块,但别看它不怎么美观,里面的火力配置可够猛的:24枚垂直发射的JAGM导弹整齐排列,每个模块方方正正,能兼容JAGM和“地狱火”两种导弹。
导弹射程直达16公里,不仅能精准打击远处的主战坦克,还能锁定低空直升机或无人机,打击精度高得吓人。
这款装甲车的核心在于它的机动性和隐蔽性,基于“狐”式6×6底盘,车重控制在25吨左右,机动速度能超过100公里/小时,在沙漠或泥泞地形下测试,依然保持90%的性能稳定,不像早年的美军“网火”项目那样重得像个铁疙瘩。
发射系统用冷弹射技术,几乎没啥火光和烟雾,敌方雷达想捕捉都难,360度全向攻击不用转动车身,反应速度比老式倾斜发射快了50%以上。
洛克希德·马丁的副总裁保拉·哈特利夸这系统融合了他们的导弹技术与莱茵金属的装甲专长,能让一辆车同时担当反坦克、防空角色。
实战里,这车能携带24枚导弹,一次齐射就能干掉一个坦克排(4-6辆),剩余弹药还够对付增援,射程远超传统坦克炮的2-3公里,真正实现了“先敌发现、先敌打击”的战术优势。
车载垂发不是为了炫技,而是直击现代战场的痛点。
传统反坦克导弹车往往只带4-8枚导弹,发射后容易暴露位置,但“狐”式JAGM的模块化设计让它像个“多面手”,能在复杂环境下灵活切换任务。
在高原山地模拟测试中,这车爬坡能力强,导弹在低氧环境下的点火成功率高达95%,比海平面测试只降了5%,能伴随装甲集群机动,躲在掩体后通过无人机提供目标数据,实现“隔山打牛”的超视距打击。
去年类似装备在东欧冲突中的数据表明,垂直发射系统能将拦截时间缩短20%,让防御方多出宝贵的反应窗口,避免了被敌方火力网覆盖的风险。
更牛的是,它的冷发射技术在夜间或城市环境中测试,信号特征几乎为零,发射后车子能立马撤离,敌方反炮兵雷达捕捉率不到10%,大大提高了生存率。
这种技术不光改变了一辆车的战斗力,还会对区域安全格局产生连锁反应。
美德合作推出“狐”式JAGM,表面上是展示军工实力,实际上瞄准了欧洲和中东的紧张局势,增强北约在东欧的威慑力。
拿它和俄军的防空系统一比,俄S-400虽然覆盖范围广,但重达40吨,机动性差,部署后容易被卫星侦察锁定;“狐”式JAGM轻便灵活,能在24小时内转移阵地,适应性强多了。
如果部署在波兰或波罗的海国家,防御半径能扩展到200公里,潜在威胁俄罗斯的Kaliningrad飞地,可能会加剧当地的军备竞赛。
另一方面,这也刺激了盟国采购,预计未来5年欧洲装甲车市场增长15%,带动美德军火出口额超百亿美元。
当然,国际上对中国这边的反应可没那么简单。
我们自己的CM-501GA系统早在航展上就露过脸,基于“猛士”6×6底盘,能扛16组垂直发射单元,导弹射程直逼40公里,对移动目标命中率90%,比“狐”式JAGM多出24公里的打击距离。
美德吹嘘“全球首款”,但中国版早在2022年就完成高原测试,在海拔4000米的环境下,导弹发射成功率保持92%,没受低气压影响多少。
全球军工界对这种技术突破反应不一,俄罗斯媒体讽刺美德“抄袭”了舰艇垂发思路,印度则在考虑引进类似系统,提升自身防空能力。
长远看,这场技术赛跑会推动更多国家投资车载武器,潜在风险是加剧军备膨胀,增加地区冲突的可能性。
车载垂发技术的兴起,正在重塑地面作战的整个逻辑,从单一平台对抗转向综合火力网。
未来战场上,可能会看到一辆“猛士”装甲车在丛林边缘藏身,垂直发射巡飞弹先侦察目标,2分钟内就锁定并摧毁敌方坦克群,整个过程悄无声息,自身风险降到最低。
这种转变让人既兴奋又有点担忧:兴奋的是,装备越来越聪明,能让士兵少冒风险;担忧的是,火力密度飙升,冲突升级的风险也大。
就像“狐”式JAGM的24枚导弹“量大管饱”,但万一被滥用,平民伤亡会更多。
咱们中国在这一领域步步紧逼,CM-501GA的模块化升级潜力巨大,未来集成AI导航后,探测距离能提30%,真正实现自主作战。
说实话,这技术竞赛太激烈了,像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,谁先喘不过气谁就输;但看到自家装备赶上甚至超过对手,那种自豪感直冲心头,稳稳的国防底气啊!
你们是不是也好奇,中国版下步会怎么优化?
或许能兼容更多弹种,战场适应性更强,值得大家多琢磨琢磨。
10大配资公司,三亚股票配资公司,配资中国登录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